近年來,郎溪縣梅渚鎮始終堅持黨對全局的統領,以自治為核心,以法治為保障,以德治為支撐,通過試點先行、以點帶面,著力打通基層服務“最后一公里”,有力提升了基層治理能力,鄉村振興駛入高質量發展“快車道”。 一是筑牢堡壘,讓基層組織“強”起來。扎實推進基層黨組織標準化規范化建設,加強村黨群服務中心改造提升,打造一站式服務的村級綜合服務平臺,實現黨員服務有窗口、群眾辦事有去處,使村民能夠享受到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務。如在黎明村創設“紅心驛站”,實行“首問幫辦制度”,真正做到了“小事不出村、大事不出鎮”。筑牢黨組織在社會治理中的核心,堅持選優建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帶頭人隊伍,在村“兩委”換屆選舉中將畢業大學生、退伍軍人、致富帶頭人作為村級后備主力軍,選配出了一批“講政治、敢擔當、善作為”的村級帶頭人隊伍,有效解決了有能人辦事和有能力治理基層的問題。創新活動載體,調動全員參與村級事務的積極性、主動性。如在定埠村打造“公益銀行”,借鑒銀行運行模式,制定“儲蓄細則”、制作“紅色存折”。探索通過積分存儲、兌換,來記錄黨員、熱心村民、道德模范、身邊好人等服務社會群眾、參與村級事務、爭做先鋒模范的過程,逐步形成“奉獻—積分—激勵—奉獻”的良性循環,實現個人和社會的道德財富、精神財富的不斷積累,推動形成黨員引領、黨群聯動,共建共治共享的鄉村治理新格局。 二是民主管村,讓農村自治“實”起來。完善村黨組織領導下的村民自治機制,健全村務監督委員會,嚴格執行“四議兩公開”。凡涉及村級重大事務、重大建設等和群眾利益相關的重大事項,必須通過“村民聽證會”等形式,提交村民大會或村民代表會議討論決定。完善“一約四會+N”,成立紅白理事會、村民議事會等自治組織,每月召開“議事會”,討論商議村內重大事項,真正讓群眾的事群眾說了算,保障村民有效參與村級事務管理。如在大梁村圍繞農戶由于征地安置從“村民”轉型為“居民”,創新設立“新居民黨員議事會”制度,推行支部引導式治理、居民參與式管理。通過黨組織帶議事會,議事會帶黨員,黨員帶群眾,推動轄區“新居民”從“居住”到“參與”狀態的轉變,引導各方共同關心村級事務,共同理事,提高主人翁意識,大事小事由居民自己說了算,一起求出了發展的“最大公約數”,畫出了和諧的“最大同心圓”,走出了黨建引領鄉村治理的“大梁路徑”。 三是依法治村,讓農村法治“嚴”起來。以“法治梅渚”“平安梅渚”建設為抓手,定期到村組開展普法宣傳,推動村民樹立起法治意識。同時,司法、公安、城管、綜治各線做到與村里緊密配合,堅持依法辦事,推動鄉村基層逐步形成“遇事找法、辦事依法”的氛圍。進一步深化信訪矛盾公開聽證制度,健全法律公共服務體系,把普法教育融入矛盾化解全過程。簽訂“一村一法律顧問”協議,整合鎮村法律工作者、法律服務志愿者等,成立人民調解委員會,堅持運用法治思維,進行公開聽證,推動矛盾糾紛陽光化解。在全鎮8個村均依托黨群服務中心,建立起了人民調解庭,健全規章制度,作為化解矛盾糾紛、提供法律咨詢的服務陣地,調解各類矛盾糾紛,讓群眾辦事依法、遇事找法成為行為準則和自覺習慣。同時,在部分村探索建立“鄉賢工作室”,憑借“地熟、人熟、事熟”和為鄉親所信任的優勢,“用百姓的方法,解決百姓的事情”,維護鄰里和睦、鄉村穩定,使矛盾在源頭化解,問題在基層解決。通過人民調解庭和“鄉賢工作室”,梅渚一批初信初訪得以有效辦結,一些信訪積案也得以順利化解。 四是以德潤村,讓農村德治“活”起來。深入挖掘鄉村優秀傳統文化,通過傳家風家訓、樹先進典型、立村規民約,以身邊人、身邊事等鮮活事例,營造崇德向善、誠信友愛的社會新風尚。整理一批家風家訓,充分利用鎮志、族譜、家譜等歷史資料,挖掘本地歷史、家族、宗祠中特有的族訓家規,整理出了“呂氏家訓”“岑氏家訓”等具有傳承意義的家風家訓200余條,結合經典誦讀、微宣講競賽、晾曬家風家訓等活動進行廣泛傳頌,讓家風家訓文化家喻戶曉、德潤人心。在各村圍繞家庭美德、職業道德、社會公德、個人品德等方面評選出了一批“孝親敬老好媳婦”“致富能手”“最美家庭”“十星文明戶”等系列先進典型。制作了“身邊好人”微視頻進行廣泛宣傳。突出弘揚真善美、傳遞正能量,充分營造“學身邊好人、做榮譽村民、當道德模范”的濃厚氛圍,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、社會職責、家庭責任。結合實際制定一個共同遵守的村規民約,重點圍繞社會治安、村風民俗、鄰里關系、婚姻家庭、環境衛生五個方面,讓群眾在自我管理、自我服務中進行一場自我教育和提升,充分調動群眾參與鄉村振興的主動性、創造性,
全面匯聚推進鄉村振興的強大合力。 |